随着天气变冷,我国各地出现了许多流行性儿童肺炎病例,引起了很多家长的关注和担忧。近期流行的儿童肺炎,主要病原体并非病毒和细菌,而是以前比较少听说的支原体。支原体肺炎又称“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那么,什么是支原体?它有哪些特点和危害?肺炎支原体感染该如何预防和治疗?这些是许多家长迫切地需要了解的。
支原体,也是一种可致病的微生物,它比细菌小,却比病毒大。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可通过滤菌器,是能独立生活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支原体通常黏附在呼吸道或泌尿生殖道的上皮细胞,不侵入血液和组织。其中肺炎支原体和生殖系统支原体可对人类造成相应疾病。
肺炎支原体是人类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支原体肺炎的表现通常是下呼吸道感染,病理改变以间质性肺炎为主,有时并发支气管肺炎,称为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肺炎支原体通常存在于呼吸道黏膜,通过黏附和释放毒性物质,导致呼吸道及肺部损伤,并进一步诱发机体免疫反应。严重时可对皮肤、心脏、血液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全身多器官造成损害。肺炎支原体进入人体后,一般潜伏期为2周-3周,临床症状也较轻,主要是头痛、咽痛、发热、咳嗽等一般的呼吸道症状,支原体感染也可表现为咽炎、气管支气管炎;比较特殊的表现就是阵发性刺激性咳嗽。个别重症病人也可导致死亡。目前,国内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主要是依靠血清学检测。
支原体肺炎主要是通过飞沫和非间接接触传染,有地区流行的特点,容易在相对封闭且人群密集的环境中流行暴发。5岁以上少儿发病率高,3岁以下的儿童较少发病。有关联的资料显示:住院的儿童肺炎患者中,支原体肺炎患者占10%-40%。它由急性期患者的口、鼻分泌物通过咳嗽经空气飞沫传播,引起呼吸道感染。其发病主要与室内活动增加有关,对孩子拥抱密切接触也可传染。
免疫力低下的儿童都属于高危人群。支原体肺炎流行的季节性不明显,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秋冬季为高发季节。
支原体肺炎诱发因素主要有:一是个体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者容易发病;二是呼吸道疾病恢复期的患者容易发病;三是在空气流动性差,人员接触密集的空间活动可导致发病率增高。
肺炎支原体患者起病缓慢。通常在受到感染后的一到三周才慢慢的出现症状,并在两到四天内缓慢恶化。症状轻的可表现疲乏无力,周身肌肉酸痛,两到三天后能自行缓解。重度病人时有发热,一般为中度发热,可持续两到三周,儿童体质弱者可出现高热。持续性剧烈咳嗽,可伴有浓痰,咳嗽头疼、咽喉疼、胸部疼痛等。少数病例会伴发皮疹和淋巴结肿大等。部分患者可伴有鼻咽部及耳部疼痛,也可伴有气促和呼吸困难等。所以,当患者出现干咳、发热、乏力、胸痛等症状的时候,要及时到医院看病。尤其是2岁-3岁的儿童,有潜在的肺部状况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接受化疗或者服用免疫抑制剂药物的人群,心力衰竭、慢阻肺的人群更应该早早就医。
支原体肺炎一般就诊于呼吸内科、儿科、发热门诊或医院急诊等科室。假如慢慢的出现并发症时,就应按照医生指导去相应的专科就诊,如伴有溶血性贫血要到血液科,伴发心肌炎、肾炎的就要到心内科或者肾脏内科,伴发脑膜炎的就要到神经内科。
患了支原体肺炎也不用紧张,它不是一个病死率很高的疾病,一般也不会有后遗症。假如没有严重的并发症,治疗也不难。对支原体肺炎的治疗,主要是使用可以口服的广谱抗生素,例如用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等。由于咳嗽是支原体肺炎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可适当给予小剂量镇咳剂和祛痰药。病情严重有缺氧表现者应及时给氧。对咳喘严重者,可选用支气管扩张剂。对急性期病情发展迅速严重的支原体肺炎或肺部病变迁延而出现肺不张、肺间质纤维化、支气管扩张或有肺外并发症者,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由于支原体肺炎感染可以造成小流行,支原体肺炎的群体预防,要像预防新冠病毒一样,主要是大家在公共场合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注意呼吸道隔离,不要到人多的地方,秋冬季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等。(厦门市老科协 供稿)
3.出现疑似病例要立即报告,并加强症状监测、病例管理、消毒、通风等措施。
4.做好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支原体肺炎防控的健康教育工作。
5.学生不得带病上课,身体不适时应立即上报老师和家长。
6.师生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遮掩口鼻。
7.加强膳食营养,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1.家长应关注学生的精神情况和健康情况,孩子出现发热、咳嗽等身体不适时,不得带病上学。
3.家长要帮助孩子均衡膳食,多饮水,规律作息,适度运动。